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鲁迅人文学院情况简介

【学院概况】

鲁迅人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创办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至今已有110余年历史。赓续古越大地文脉,弘扬鲁迅先生精神,学院在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了以陈祖楠、邹志方、王松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学者,形成了既古朴厚重又饱含灵秀之气的学术传统。学院从1977年设立中文科,培养专科生,1996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从2014年开始招收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汉语国际教育”2个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3个硕士点。现有师生规模近1200人,其中研究生176人,本科生951人,教职工70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学院建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1个。202212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确定为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3个支撑学科之一。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6名,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各类人才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2人、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五个一批人才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2人。聘请著名学者肖瑞峰、廖可斌、黄灵庚、张梦阳、刘勇、周小兵等为特聘教授,指导和参与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将学生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现有阳明剧社、风则江文学奖、河洲文学社、大学生诗歌节等4个省级、校级文化品牌。近年来,学生获批多项国家、省级科研立项,获挑战杯全国竞赛三等奖2项、浙江省一等奖4项,获其他省级获奖20余项,发表论文、出版著作260余篇(部)。学院至今已向国家和省市新闻文艺出版部门、学校、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外汉语教学等各个岗位社会输送3000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活跃在省市新闻文艺出版部门、学校、科研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国外汉语教学等各个岗位,有些已经成为领域内的佼佼者。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公共事业单位考公、考编成功率稳定在60%左右。近年来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5年来考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内地高校以及香港地区和国外高校硕博研究生的人数达到100多人。

【学术研究】

学院坚持创新引领,并注重以科研反哺教学。目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形成了六大研究方向:以鲁迅研究为特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以越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以浙江文献研究为特色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吴闽方言音韵研究为特色的汉语言文字学;以中西文论与艺术美学研究为特色的文艺学;以西方女性文学研究与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为特色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时,汉语国际教育和学科教学(语文)也依托绍兴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研究特色。2018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及青年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2项、浙江省哲社项目12项,中国侨联项目1项,国家语委项目1项。发表高层次论文29篇(浙大版一级以上论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8部。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除了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学院还建有浙江省科普基地鲁迅研究院、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绍兴市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宋韵文化研究中心,校级平台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中心、越地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省、市、校三级科研平台布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服务】

学院主动服务于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绍兴市陆游三山故里恢复重建、贺秘监祠改造等项目;并在王阳明研究、越文化研究、鲁迅研究、浙东唐诗之路研究、宋韵文化研究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5年来,学院共获得横向课题32项,到账经费783万元。相关科研团队撰写的研究报告共计5次获得浙江省委、绍兴市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学院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立德立言,求实求真为院训,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愿我们为追求共同的梦想而不懈奋斗!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 电话:0575-88342248
传真:0575-88348503 | 邮编:312000
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2号 |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