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逢骄阳,前路坦荡;追光梦圆,终成诗行。我们有幸采访到来自汉语言文学(师范)201班的鲍梦圆学姐,初心不渝,扬帆远行,终抵厦门大学的彼岸,让我们来听听她的分享。
一、选择厦门大学的原因:
双非学生会很想去实现一个985梦,但我也知道自己能力的天花板在哪里,所以,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评级为C+—B+的学校就成为我首选。北大南大复旦等文科强校自然是不考虑,筛选了一遍真题,最后锁定同济和厦大。
确定厦大,也是机缘巧合。大三下学期还在上课,课上偶然看到一篇讲“主体间性”的论文,论文的作者是厦大的杨春时老师,这篇文章语言清丽,逻辑缜密,每句话都仿佛在宇宙间深切呼吸。我非常非常喜欢它,遂垂直入坑。
二、关于备考:
关于制定学习计划,建议如下:
1. 制定计划是必要的,你可以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清楚看到自己里最终目标的距离;
2. 任何时刻,你都无法制定出一个“充满细节”同时又能够完美执行的计划,要相信你的认知是不断螺旋上升的,要勇于打破之前的计划,做出更符合你自身情况的新尝试。
3. 建议在复习初期(暑假之前),专业课和公共课按照6:4或者7:3划分。到了11月、12月,尤其是肖四肖八发行后,政治的压力会大一点,按照5:5的精力分配会比较好。
4. 不要盲目按照任何博主提供的计划表和时间表学习,一定要在复习的过程中多摸索包括但不限于哪个时间段适合学文学史(或是英语、文学理论):那种状态下你更愿意做些深入思考;大概多久你能自发地去更新一次你的计划等等,务必形成自己的节奏。
真题的重要性:
3月备考时,我把近2、3年的真题按科目整理成了excel表格,这个工作在后期给我带来了很大便利。我有一个这样的认知:考研初试的目标是取得尽量高的卷面分数,而取得一个高分,必定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就意味着:
1. 我们要尽可能地在一个题里充分展现自己的基础水平和学术理解,而这些展示也只能被压缩在几道题目里。所以不用担心学不完,你要写在试卷上的,只有冰山一角。只要能够比较高质量地解决真题里提出的每个问题,你对文学史/美学史/文学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就能随之提高。反之亦然,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2. 选择比努力重要。如果想以上岸为目标,初期做好对真题的调研很有必要,它能让你快速感知到教研室的大致风格和兴趣所在。比如说,我非常抗拒背文学史的名词解释,但不抗拒对文学理论的某些概念进行名词解释,厦大的题目刚好有这个特点,与我个人偏好一拍即合。
3. 应当节省精力,抓住主要矛盾。这倒不是说,过往从不考的题目就不去准备,而是意味着,不断把握真题的出题倾向和趋势的过程,就是一个为自己画重点的过程。
检验自己的复习成果:
1. 看书,或者说一轮看教材,目的不是记住具体的知识点,也不是过完一遍就能把握整个文学史。心无旁骛看教材,是为了帮助你与文学史建立联系,对文学史产生的“熟悉感”(当然,熟悉并不等于掌握),让你能够在教材编写者的分析与论述当中对“学术性语言”有初步的感知和把握。在复习刚开始时,只要你能够大致知道每个时期的整体文学风格,看到相似的内容不至于像见到陌生知识那样,就足够了。
2. 如果这对你来说有点虚无缥缈,你也可以试试看用“问题”来检验,面对一个问题,你能回答上来多少?能答上来(不用太清晰,模糊回答即可),就是初步掌握了;答不上来但隐隐约约有感觉,好像在书本某个地方看过,对于初期的阅读来讲,也是OK的;如果完全答不上来,比如说定位不到作品的时期,也不记得某个流派大致有怎样的特色,你可以给自己稍微提个醒,重新去翻阅一下教材。
答得出或答不出都好,不必过于骄傲或气馁,继续学习就好。
二、想对大家说的话:
现代社会的焦虑气氛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环境下仍选择学习人文社科的大家,对“焦虑”以及它的影响,大概更为敏感。因此,请大家不要盲目模仿经验贴的任何具体行为,更多的还是要基于对自身情况的客观评估。并且,这种“客观”不是外界的客观,只是自己对自己能力的了解。比如说,直到备考结束,我的英语六级还是没过,如果要按照网上的所谓【保姆级教程】来制定计划我得把长难句和外刊全部刷一遍,以此【巩固和拔高】,但我不觉得“六级没过”就代表我的真实水平很差劲,即使不做这些,只刷真题,我的英语一也取得了一个不拖后腿的分数(74)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怀疑,有些公认为是一定做的事情,它们真的必要吗?什么是“基础”,什么是“模拟”,什么是“三轮四轮”“背参考书”“复盘”以及“技巧”?绝大部分经验贴都基于这些概念或命题,但它们的合理性究竟怎样,写经验贴的人又是如何理解它们,恰恰是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思考的。用福柯的话来说,许多概念/话语“只是一种结果而非起因”。考研是一场应试,只有一个目标,即得到高分,除此之外,都是空谈。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成为自己的权威,减少内耗,多学知识。
1. 去做富于确定性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当你抱着消极的念头去做一件事,这件事会倾向于失败,当你抱着积极的想法去做一件事,便倾向于成功。借用这个理论的模式:如果你越去做那些让自己陷于不确定困境的事情,也许你会真的失去方向;如果你经常去做富于确定性(或者说能够被正面验证是确定的)的事情,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2. 培养一颗恰到好处的“功利心”
我们可以借用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来理解这个原则。对于一件事,价值理性强调动机的纯正和手段的正确,工具理性强调优化手段和提高收益,也就是说,工具理性是更加“结果导向”的,也是更适用于应试的。只是,很多人选择考文学研究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喜欢文学/文学疗愈过我/文学很纯粹/文学使我感动/如果不考文学,我会后悔……这种理由是完全不是(应试)结果导向的,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借助文学通往理想和自由,但,文学可以是非功利的,考研却不是。考研也是应试,需要功利思维才能更好应付它,单纯依靠“热爱”,很难走到终点。
心存希冀,追光而遇;目有繁星,沐光而行。最后,也祝愿学弟学妹们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成功上岸!(更多考研经验可以关注小红书:七日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