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辰,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班学生。祖楠班成员。现已提前批考入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获奖经历:
获得两次省政府奖学金、校综合一等奖学金。
获得省级、市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2022年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经典诵读竞赛(个人组)二等奖;
浙江省LSCAT翻译比赛英译汉三等奖;
2020年绍兴市“越讲越响·师生说真善美”微团课大赛(高校组)一等奖;
2022年绍兴市第二届大学生经典诵读比赛一等奖;
2022年绍兴文理学院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学语文组)校级三等奖;
2021年绍兴文理学院微团课大赛(学生组)校级一等奖;
2022年绍兴文理学院第十届大学生经典诵读竞赛(综合组)校级一等奖;
校大学生广告大赛二等奖;
校首届“演员请就位”表演大赛团队金奖;
2021年人文学院青年理论宣讲大赛暨微型党课大赛二等奖。
论文发表:
《<王阳明>纪录片中的“真三不朽”形象表现》发表于《名作欣赏》2024年第一期。
汗水终将灌溉出肥沃的土壤
专业的提升是要下功夫的。有时候,这些下功夫是从日常开始,是某一天回首来时路,不经意间发现现在的我和曾经已经这样远了。
大学生活中,我最为刻骨铭心的经历无疑是备战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的日子。大学之前,我与朗诵的交集并不深,这使我内心一开始是充满自卑的,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诵读的任务,甚至担忧在台上会因胆怯而失声。然而,我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在课后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练习、配乐,力求熟练自如,同时希望自己可以驱散内心的忐忑。
我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踏上讲台,手脚不由自主地颤抖,眼前投影仪的灯光让我感到眩晕。那是我现代汉语课上第一次在课堂上朗诵的场景,那时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够站在这里朗诵,更未曾想过会与朗诵结下不解之缘,共度大学的重要时光。当有人问及我是何时开始喜欢上朗诵的,我想,答案就是那一堂课,那一间教室,以及那一首诗。第一年参加经典诵读比赛时,我恰好是胡老师现代汉语课的学生。胡老师总是在课间鼓励我,让我在全班面前练习朗诵,让我逐渐克服心中的恐惧。如今回想起来,我对胡老师充满了感激。
在那之后,我参加了绍兴市微团课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随后在绍兴市大学生经典诵读比赛中也荣获一等奖。2022年,在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经典诵读竞赛个人组的比赛中,我更是获得了二等奖。这些成就的背后,其实都源于一份对自己的信任。不仅仅是朗诵,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正是那些无尽的练习和不断的尝试,让信任的根基愈发坚实,让我能够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
下一站:上岸
以前很喜欢一个句子:“你在三四月播种,在七八月自有答案。”
那段备战提前批考编的经历,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面对小学语文这一全新的领域,我倍感陌生与挑战。在备战的初期,我深入钻研课本,熟悉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随着对文本的逐步了解,我开始着手梳理每篇文章的试讲思路,试图为每一个细节找到最合适的讲解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记录下自己讲课的全过程。每一次回放,我都会仔细琢磨自己的语言和体态,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不足,我就会毫不犹豫地重新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试讲、录制,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为了一个完美的试讲,我常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对着课本和小黑板,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录制。有时候,我会练到嗓子嘶哑,有时候,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课本上的笔记写得密密麻麻,甚至换了一本又一本。试讲的稿子也累积得厚厚一沓,每一页都见证了我辛勤的付出。这些视频记录了我备考的日日夜夜,它们是我坚持与努力的见证。每一段回忆,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自豪。正是这份坚持和毅力,让我最终站在了考试的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播种,就会有收获。
每一小步构成一大步
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次不同的体验都造就了现在的你。
回望大学四年的时光,每一步都铭刻着成长的印记。大一大二,我怀揣着对校园生活的无限好奇,勇敢地挑战和体验了诸多新鲜事物——表演、朗诵、演讲、唱歌、运动、拍摄剪辑、电影欣赏、舞蹈……这些充满创造性的探索让我在平凡的日子里收获了新奇与快乐,也让我接触到了不同领域的人群,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爱。
那些曾看似“不务正业”的活动,如今回首,却成了我最灿烂、最难忘的记忆。我记得清晨在空荡的校园里坚持晨跑的决心,我记得为了准备话剧角色而借阅十几本书籍、书桌堆满资料的情景,我还记得为了朗诵比赛,一周内废寝忘食地写完并背下所有稿件的奋斗……
尽管我可能并不擅长每一项爱好,但我深爱着那个勇于探索未知、不断挑战自我的自己。大学时光虽短暂,即使是未来的人生,又何尝不需要这样闪亮的瞬间来点亮回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