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院巡礼]鲁迅人文学院: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培养卓越中文人才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8日 09:21    点击次数:

    一、学院基本概况


    学院自1977年起绍兴师范专科学校设立中文科,培养专科生;1996年起招收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004年,学院更名人文学院,并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200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列入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先后入选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专业。2019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二级认证,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学院正式更名鲁迅人文学院。学前目前有专任教师59人,外聘教师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4.58%;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1.02%,拥有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长江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人才9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五个一批”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等人才22人。

    学院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959人。获批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5门,公共平台在线课程7门,主编浙江省“四新”教材3部。近三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学院按照鲁迅先生提出的“开拓越学,俾其蔓衍,至于无疆”的理念,积极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打造越文化与鲁迅研究学术品牌。自2015年起,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连续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2013年获批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8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2020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2022年12月,学校被浙江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中文为学校三大立项建设学科之一。

    二、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以“立德立言,求实求真”为院训,以汉语言文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重心,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为导向,深度融入区域文化,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地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先后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1000余名,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国家和地方治理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浙江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构建“读行写”互融共生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强化文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经典文本的阅读,开展以经典文本阅读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开设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等十余门经典文本导读类课程群,组织中华经典诗词与地域相关名人诗词的诵读、笔墨中华经典书写等活动,在书写与诵读中,提高对经典诗文语言的感知力,培养学生从“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高度去精读文本。

    提出“门门课程练写作”的教学理念,把写作能力的培养写进各门课程教学目标;建立从基础写作、学年论文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必修课程体系。开设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剧本创作理论与实践等近十门写作训练课程,构建写作课与学科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协同的立体化写作能力提升课程群。

    学校处在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古城的核心区域,开设走读绍兴-地域文化沉浸与体验、绍兴地域文学与家国情怀、语言调查、社会调查、越地文化调查、人文游学采风等课程,从理论教学到田野调查、从校内的方法传授到校外的深入实践,在学习空间的拓展中,构筑“读”“行”“写”一体化的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课外实践中,学院组织2015年“人文中原行”、2016 年“人文秦晋行”、2017 年“人文丝路行”、2018年“人文塞上行”、2019 年“人文太行行”、2021-2023 年“人文诗路行”2024 年“人文运河行”等历史文化游学活动,《中国教育报》、《浙江新闻》等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打造读行写一体的人文游学行品牌。

    2.创新核心能力培养校地协同机制

    充分依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拓宽文化视野,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结合起来,以“校校”“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稳定并发展个体语言经验,提高专业核心能力。

    以同课异构建立高校与中学之间文本研读的协同模式。建立高校与中学同课异构研读机制,高校教师、中学名师和在校生三个不同视角解读《红楼梦》《阿 Q 正传》等经典文本,使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中精进思维能力,在阅读层级的不断深入中提升阅读能力。

    立足区域文化优势,与中小学以及当地文史、宣传、文化旅游以及相关传媒机构共建合作,以任务为驱动,形成“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教师指导-学科竞赛-成果应用”一体化文化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学生在历史文献与文化场景的双重认知中理解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提高学生基于文化创新的写作能力,提高区域文化事业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如校地合作共同开展河湖志、绍兴记忆文化、诗路地名等文化调研,在《绍兴晚报》《绍兴日报》等媒体上开设“绍兴故事”“绍兴记忆”“诗路地名”等专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多篇成果被人民网、学习强国等转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学生以地方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调研成果,在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中连续八届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在全省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金奖,并获全国职业规划大赛获银奖。

    3. 强化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连续十一年与中国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鲁迅与世界文豪大师对话”活动:2014年“鲁迅与雨果”,2015年“鲁迅与托尔斯泰”,2016年 “鲁迅与泰戈尔”,2017年“鲁迅与夏目漱石”,2018年“鲁迅与但丁”,2019年“鲁迅与海涅”,2020“鲁迅与马克·吐温”,2021“鲁迅与萧伯纳”,2022年“鲁迅与安徒生”,2023年“鲁迅与裴多菲”,2024“鲁迅与易卜生”。参与大师活动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大使馆文化官员达130余人,大学生6000余人,影响国内受众逾千万人次,海外受众百万人次,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均有报道。

    协助地方政府举办“世界阳明心学大会”,承办“越文化高峰论坛”“全国阳明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学院阳明剧社为浙江省优秀学生社团,编排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周恩来在绍兴》《科学之光——此生问天唯求是》,广受好评。

    依托绍兴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踏访浙东唐诗之路、宋韵文化及古越水利工程遗迹,在《绍兴日报》等媒体上开设“绍兴记忆”专栏、“诗路地名”专栏,发表文章200余篇。

    三、人才培养成效

    1.良好的人才培养效益。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省一流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二级专业认证(2019),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并通过教育部师范二级专业认证中期审核(2023)。近年来,学生获批多项国家、省级科研立项,获“挑战杯”全国竞赛三等奖 2 项、浙江省一等奖4项,获其他省级获奖 20 余项,发表论文、出版著作 260 余篇(部),5年来考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内地高校以及香港地区和国外高校硕博研究生的人数达到100 多人。

    2.丰富的教学建设成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开设特色课程14门,立项省级课程5门,立项浙江省“四新”教材3部,建设虚拟仿真项目1项,并推荐参评国家一流课程。经过多年校地、校校协作探索与实践,与中小学协同开展研学实践课程,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的育人元素,提升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独具特色校一校协同育人品牌。《中学生研学旅行“绍兴模式”37 年探索与实践》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基础教学类)一等奖。

    来源 / 鲁迅人文学院、质量评估中心


    编辑 / 周欣怡





    联系方式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电话:0575-88342248
      传真:0575-88348503
    微信公众号
    关注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 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2号  |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 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