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两点半,人文学院邀请到了周一农老师为学科语文专业研究生进行题为“AI 语文 未来教育”的讲座。周一农,文化学者,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上海三联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词汇的文化蕴涵》《汉语语素学通论》《越地文化和乡村治理》等。本次讲座由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殷守艳老师主持,人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
此次讲座,周一农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分别是AI是什么、语文是什么、未来教育。
首先,周一农老师向我们介绍了AI是什么,他从理论渊源、基本脉络、优势、挑战与软肋、历史定位四个纬度向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他提到AI的模型主要有三个理论汇聚而成,分别是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AI的发展主要包括了三个阶段:狭义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迭代越来越快。AI发展迅速,那么它究竟有何优点,又有何软肋呢?周一农老师提到,像ChatGPT这么一个高科技产品在身边横空出世,对咱们不可能没有震动,它在如何服务人类面前,优势都十分明显。从客服、教辅、新闻编写、法律文书写作以及绘画生成等,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专业淘汰也十分明显,比如:亚马逊,在全球仓储中用3万台Kina机器人取代了原先的仓库管理员和配货员。当然,它的发展也有一些潜在风险,像安全、隐私以及伦理等。周一农老师针对AI的软肋,提出了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回答问题模式化、缺乏主体意识和对文化歧义比较麻木。接着就是历史定位,怎么样认识AI的综合价值,周老师认为比较好的办法是将它放到影响历史发展的几次工业革命中去考察。
其次,周一农老师着重强调了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门既传统又现代的学科。对于语文是什么,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基本背景、概念维度、关系维度。他认为,作为一个学科,语文当下的背景很尴尬。2020版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把对语文的权重和能力要求提得很高,高考语文的卷面文字也从原来6000,提高到了12000;就当下社会语用看,同一国家内不同语种的对立与选择已非世界文化主流,在互联网及AI语言使用排行榜中,中文的地位并不高。
最后,周一农对未来教育部分进行了重点的讲解。老师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五个方面的讲解,包括传统定位、未来价值、未来的能力定位、技术创新与文化、语文创新的可能空间。周老师提到,站在ChatGPT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角度看语文,有一点挺有趣,那就是应付“语言对话”它已经绰绰有余,而面对“文学情感”却依旧捉襟见肘,因为文学是人学,而人又是有灵魂、讲情感的动物。
AI的迅猛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使用AI,但是我们不能够依赖AI。本次讲座内容深刻,对研究生在语文教学、AI和未来教育理解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撰稿:语文教育学科23级硕士饶庭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