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我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9级的专业方向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与微格训练》聘请了优秀的中学一线教师合作授课。继第一次《秋天的怀念》同课异构活动顺利开展后,同学们反响热烈,对如何上好一堂课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2022年5月16日,我们再次邀请来自长城中学的陈宇老师为我们展开教学指导,此次指导的篇目为《诫子书》。
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方玲姿等五位同学的十分钟教学展示。五位同学基本上都是破题导入,解释“诫子书”三字的含义,再以“诫什么”“怎么诫”深化课题。方玲姿同学先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的停顿,领会虚词“以”的用法,并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补充。重点讲解了何为“君子之行”,通过根据相同句式划分层次和同义词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静、俭、德”之间以及“志、才、学”之间的关系,最终明确君子就是德才兼备的人。金科杰同学先让学生划分文章层次,通过词语和句式的正反体会本文正反两面的论述方式,并重点讲解正面。紧接着让学生回答“成为君子的三要素是什么”,即行、德、志。最后通过整理“夫学须静”一句的逻辑关系 ,将“志”改成“才”。胡雨婷同学从正面的期待和反面的告诫入手,抓住“德行”和“才志”两方面,来分析诸葛亮是如何来“诫子”的。池美子同学先总结了上节课内容,即“静”与“志”的关系,进而讲解第三句话,以理解“才、志、学”的关系,抓住“须”字让学生体会前后两句话语气上的不同。在讲解第四句话时,通过让学生寻找反义词让学生体会诸葛亮反面劝诫的意味。刘若男同学抓住每一句话的中心词让学生回答,并以此理清文章脉络,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互文、双重否定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陈宇老师的点评。陈宇老师深刻而精彩的点评,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陈老师首先对五位学生精彩的讲课予以了肯定,并相应地提出了改进意见。如针对《诫子书》的破题导入,陈老师认为相比于“诫”,更重要的是“书”,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文体意识,这样学生下次再遇到该类文体时便可以举一反三。针对文言中的虚词问题,如“静以养德”的“以”,陈老师认为从中考的角度来说,“虚词”是不作考察要求的,因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其用法。针对朗读时节奏停顿的问题,陈老师认为询问初一的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停顿是不符合实际的,而应让学生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朗读体会停顿意味。针对刘若男同学的教学,陈老师认为其理清每一句话的中心词的做法是很好的,但是后一步紧跟着“夫”的理解,导致前后不连贯,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的,惯常操作应是以思维导读的形式将中心词的关系进行标注和联系。陈老师还指出提问要有效,符合学生实际,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那么该如何进行教学呢?陈宇老师认为教《诫子书》要三步走:一读二悟三理。并再次强调了单元意识,“理”可以结合本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悟”可以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至于具体的教学过程,陈老师也为我们作了些许点拨:通过询问“为什么诸葛亮想要儿子成为君子,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拔得过高”,由此可引出写作背景;本文是诸葛亮告诉儿子想要成为君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强制让他去做。陈老师还指出在新课标中三维目标改成了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实践合作探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最后,陈老师认为《诫子书》是一篇议论性文章,此前学生并未学习过,因此在上此课时要对议论性文章作一些科普,如本文体现的正反对比论证。
第三个环节是师生交流,针对学生的问题,陈老师都作了细致的解答。有同学提问“该如何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之美”,陈老师认为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实际上是为了抒情,因此教师应当以景讲情,融情于景,还指出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应告诉他们不要有无意义的景物描写。针对如何开展合作探究的问题,陈宇老师以近期嵊州市的优质课题目《月夜遇舍弟》《月夜》为例,指出教学要回归到情境中,要教学生这一类的文章是怎么解读的。传统的方法是先读《月夜遇舍弟》,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月夜》,比较两首异同。陈老师教给了我们新的思路:先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月夜遇舍弟》,如写作背景、意象、韵律等,然后再让学生小组探究《月夜》,由此体会诗歌学习的共同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曹老师结合两天教资面试中存在的问题,代同学们向陈老师提出“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和抓住一篇文章关键”的问题。陈老师认为首先应具有文体意识,如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在解读时应当先抓“神”;小说则应先抓社会现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呈现的,以此出发便不至于偏离重点。
本次活动由曹颖群老师主持,活动现场老师与同学们亲切交流,气氛热烈。本学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微格训练》课程共聘请了越城区教师发展中心、元培中学和长城中学的四位优秀老师加盟,后续我们还会展开系列的合作授课活动,以高校与中学的精诚合作共同致力于我院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提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人才。
(供稿:姚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