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我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9级的专业方向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与微格训练》聘请了优秀的中学一线教师合作授课。2022年4月18日,来自长城中学的合作授课导师陈宇参与了汉师193班《秋天的怀念》同课异构活动。
陈宇老师是国家首批公费师范生,国家首批双证教育硕士,曾被评为绍兴市教坛新秀,越城区优秀青年等,并多次获得省、市、区教学竞赛一等奖,具有丰富的教学和指导经验。
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王静怡等五位同学的十分钟教学展示。王静怡同学从秋天与母亲的关系入手,引出看花,并以第一次看花为讲解重点,以“苦”为中心,总结了儿子的残疾之苦和母亲的忧思之苦、病痛之苦,并加以区别,突出了伟大的母爱。肖岳同学则以两个问题导入:几次看花?我的心理情感分别如何?在具体讲解中,以“我”的心理特征“封闭—半封闭—直面人生”作为串讲点,分别对应作者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表现。心理表现的变化以“母爱”串联,行为表现以“好好活儿”串联,由事过渡到情,层层深入。李依桦同学仍以第一段作为重点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赏析具体句子和重点词语,描述了两对关系:我的“暴怒无常”——不想活和母亲的“劝”——“好好活儿”。倪侃言同学从母亲去世这个节点引入,重点讲解了5—7段,品味我面对母亲离别时的情感以及花与人的关系,最后的“好好活儿”将其教学升入高潮。潘珂瑶同学先重点让学生品一品“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的情感意味,配合音乐,同学们瞬间进入状态。其后抓住最后一段看花的场景,让学生深入品味、深切感悟菊花怒放的深刻涵义。
第二个环节是陈宇老师的点评。陈老师指出教学设计应具有“单元意识”,应认真研读单元导读,明确教学目标,进而确定教学重点。也可以从整个单元出发,创造性地重新编排教学顺序,如利用习作串联整个单元的教学。以《秋天的怀念》的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可以依据据单元导读、阅读提示及课后思考与探究等信息,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二:学习朗读、体会文章中蕴藏的三层情愫(对母亲的怀念、愧疚和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以及“我”的情感变化——痛苦激烈到愧疚再到隽永深沉)。本单元的习作是“学会记事”,陈老师认为可以先进行写作练习,再进行课文讲解,并以此作为模板开展写作指导,即明确中心,选取典型材料,按照一定顺序编排(倒叙、插叙、补叙),取一个好题目。从写作的角度出发,陈老师指出我们应告诉学生《秋天的怀念》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散步》等其它文章是另外的方式,从而串联起整个单元,便于后续教学的开展。陈老师还通过举例为我们赏析了语言的细节,对学生的试讲提出了改进建议,他认为我们不应过度解读文本,如“扑”和“抓”是母亲下意识的反应,体现的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重点应关注前后母亲动作的变化;“望着望着……”一句重点应抓住为什么“北归的雁阵”和“甜美的歌声”它们引发了“我”的暴怒无常。陈老师还提出本文可以按照三个课时进行授课,具体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陈宇老师深刻而精彩的点评,为大家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第三个环节是师生交流,针对学生的问题,陈老师都作了细致的解答。如教学应该如何引导,陈老师指出问题不用太华丽,提问不能“非A即B”,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不需要面面俱到,并给孩子反应的时间。针对如何备课,陈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告诉我们首先应自己多看课文、多读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其次可以查找知网论文,深入理解,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选择地抛给学生问题,抓住重点、理解到位即可。陈老师还指出导入可以运用真实情境,通过看视频和放图片虽然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形象了解,但也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不利于后续教学。
本次活动由曹颖群老师主持,活动现场老师与同学们亲切交流,气氛热烈。本学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微格训练》课程共聘请了越城区教师发展中心、元培中学和长城中学的四位优秀老师加盟,后续我们还会展开系列的合作授课活动,以高校与中学的精诚合作共同致力于我院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提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人才。
(供稿:姚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