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上午,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卢盛江教授莅临河西校区越文化研究院201室,为鲁迅人文学院师生开展一场题为《唐诗之路“人”的研究的几点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鲁迅人文学院刘亮教授主持。卢盛江教授作为唐诗之路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结合自身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在场的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卢盛江教授从已故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提出的“唐诗之路”概念导入,并加以阐释。他指出,“诗路”不仅仅是诗人行走的地理路径,而是诗人通过旅行与生活中形成的独特文化路线和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对于唐代诗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强调了“路”与“诗”之间的深层联系,认为每一条诗路都带有不同的思想印记和情感色彩。
卢盛江教授在介绍了唐诗之路研究的基本框架之后,强调了“路”“诗”“人”三者的关系。在他看来,“路”是诗人创作的基础,代表了诗人行走的路径与生活的轨迹;“诗”是核心,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体现;而“人”是主体,研究“人”即是要探讨诗人如何在行走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如何通过旅行、生活经历与心理状态影响诗歌创作。
卢教授最后探讨了唐代诗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活动对他们创作的影响。他指出,唐代诗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的创作常常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紧密相关。李白第一次游越的经历和孟浩然从洛阳到越州的旅程便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这些旅行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自然体验,也影响了他们对人生理想、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就李白游越后对抱负未施状态的觉察、中唐真实生活状态的反映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卢教授耐心解答,并进一步强调了在唐诗之路研究中“活的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图 许晓宇
审核 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