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子风采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子风采 >> 正文

《绍兴晚报》越文化专栏刊登我院学生褚晴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7日 00:00    点击次数:

在我院俞志慧教授的指导下,由我院三个学生科研项目《古文观止》的编辑与传播、绍兴古桥的历史与文化、《越郡风俗词》研究组成了绍兴记忆研究团队。2016年12月26日,《绍兴晚报》越文化专栏刊登了我院学生褚晴的《以身许国仗剑御敌--从诸暨的几座祠堂看诸暨人的尚武精神》。褚晴同学所参加的“《越郡风俗词》研究”课题,现已申报2016年绍兴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附原文:

以身许国 仗剑御敌

--从诸暨的几座祠堂看诸暨人的尚武精神

人文学院 褚晴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一些有野心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战争的硝烟遍地弥漫。越地崇尚武功之风盛行,尚武轻死这一现象并不少见。从允常到勾践,都是善于征战的君王。《越绝书·记地传》中记载:“锐兵任死,越之常也。”讲的是武器锐利,士兵好战不怕死,是越人的常性。《国语·越语上说:“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意思是伐吴行动终于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越国百姓大多都愿意为了君王国家勇敢赴死。可见越人的尚武轻死从上至下都形成了风气。

《路史》于‘夏后氏后’载:“诸暨,秦县,界有诸山、有概浦,允常之都。”《吴越春秋》亦载:“越王都埤中,在诸暨。”越国一开始将国都设在诸暨,后来才迁至会稽(今绍兴)。时隔数千年,越地的尚武之风依旧影响着诸暨这座城市。诸暨人“性子直”是出了名的。古有焚文益读古兵法的狂人王冕,直言进谏秉性刚烈的骆问礼,“无乐乱,无贪天祸,无忘国家”的张介福,后有以包立身为代表的包村人民誓死保卫家园。诸暨人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正是这样的品性代代沉淀,逐渐形成了诸暨人独特的尚武精神。

一.郑氏宗祠

诸暨的西施故里景区里,坐落着一座“郑氏宗祠”,这座宗祠是后人为了纪念美人郑旦而筑的。传说在春秋时期,浣江之畔有东西两个村,西边的村叫“苎萝”,诞生了有沉鱼落雁之貌的西施;东边的村叫“鸬鹚湾”,养育了绝色美人郑旦。

《越绝书·内经九术》载:“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句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这里讲的是,越王勾践将美女西施、郑旦打扮整齐后,派大夫文种送给吴王,说:“从前,越王勾践私下得到了上天赠给的两个美女西施和郑旦,但越国地势低洼,十分贫穷,不敢接受她们,所以派文种将她俩献给大王。”勾践使美人计引诱吴王上钩。越国美女西施为我们所熟知,但被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人实则还有一个,便是郑旦。郑旦的名气虽不及西施,但也是为了国家而牺牲自我的女子。郑旦的美貌不亚于西施,喜好舞剑,性格刚烈,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充当“女间谍”为勾践所用,忍辱负重,衔命入吴。在吴国灭亡之后,郑旦不知所终。因此,诸暨人修建了“郑氏宗祠”来纪念郑旦和她不一般的精神。西施故里景区中还坐落着郑旦亭,与西施殿相对,昭示着郑旦一如既往地默默相伴着西施。

二.何氏宗祠

越人在战乱的时代背景下为求生存,为强大国家而强身健体,有一个特点便是注重武艺。《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里有记载“越女论剑”、“正射之道”等关于剑道、射术的内容,勾践喜好寻找有高超武艺的人,并命令越国士兵学习这些技艺以强大兵力。

清朝中叶,在诸暨东乡枫桥前畈村,出了一位名气不小的人物——何文庆。太平天国时期浙江有一支重要的本地反清起义队伍——诸暨蓬莱党,而何文庆正是这支队伍的农民领袖。何文庆懂中医外科,擅长拳术,为人侠肝义胆,锄强扶弱,当地有民谣“诸暨何文庆,眼睛似铜铃,眉毛似杠秤,起腿八百斤”,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何文庆充满威慑力的外表与魁梧健壮的身材。何文庆在江湖上摸爬滚打数年,常常打抱不平,对民生民情十分了解。而在亲眼见证了百姓的艰苦与清政府统治的腐败之后,何文庆开始暗中聚集反清势力,为的便是向政府抗争,为贫苦百姓争取一番天地,这般气魄与胆识实在令人敬佩。蓬莱党的势力扩大以后,何文庆在家乡前畈何氏宗祠设立了总部。被辑入《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的《蓬莱党始末记》(民国宗先谦著)中提到:“听断词讼,判裁曲直,置刑具,俨然一小衙,而独立于诸暨。”其中说的是何文庆将总部变成了一个私立的衙门,单独办案,伸张正义,从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是何文庆等人对官府的挑衅。如此一来便引得当时的诸暨知县许瑶光前来窥探虚实。蓬莱党人见到他,当然不会客气,痛骂许瑶光为“狗官”。许受到了这等侮辱,气急打伤了何文庆的儿子长龄,结果被蓬莱党人打得头破血流,还被禁锢在何氏宗祠长达五天。这些举措大大挫杀了官府的威风。蓬莱党起义后来虽然失败了,但“黄忠老将”何文庆的风骨依旧残存在这何氏宗祠之中,影响着诸暨的人民。

三.朱氏风光

在诸暨的璜山镇桐巢村有一座朱氏祠堂,堂号为“怀德堂”。《浙江通史·明代卷》中记载:“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追剿进犯台州的倭寇,九战九胜,歼敌五六千人,是抗倭史上著名的‘台州大捷’。”《明史·戚继光传》中记载:“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说的是倭寇逃脱后,趁机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消灭了他们的魁首,把其余的倭贼全部追到瓜陵江溺死。而据村史记载,戚继光在台州之战中不幸受伤,危急之际,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诸暨人朱淞恰巧经过,仗剑救下了戚继光。战役结束后,嘉靖皇帝为表彰朱淞所立下的功劳,特意御赐一块“勳猷卓著”的匾额。能得到皇帝亲赐的匾额,于朱淞一族而言,自是光宗耀祖的大幸事。带着功勋告老还乡的朱淞,便连同父老乡亲共建了朱氏祠堂,用“勳猷卓著”的匾额加以修饰门面。这就是朱氏祠堂的来源。

清道光年间,朱淞后人朱鸿谋通过武举考试,之后步步高升,官至当朝乾清门守备山西护军参将、御前侍卫。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朱鸿谋与宗亲合力重修扩建了“朱氏祠堂”,落成前堂后寝左右两厢,其规模较之前更为宏伟,总面积达1224平方米。

到了抗战时期,“朱氏祠堂”又上演了一幕幕抗战英雄与日本鬼子对抗的英勇事迹。陈征一在《浙东分会纪念金萧支队成立70周年》中提到:“1943年12月5日,中共绍属特派员杨思一根据浙东区党委的指示,赴金(华)萧(山)地区开展工作,12月18日在义乌大畈成立了金萧地委,杨思一任书记。21日在诸暨黄家店成立了金萧支队”。金萧支队是当时浙江本土较为有名的抗日队伍。金萧支队经常在铁路沿线一带活动,曾三次在“朱氏祠堂”内设立过指挥站和救护站。根据当时分别担任警卫排排长和救护队队长的抗战老兵朱善木、朱章安的回忆,抗战英雄朱法根当年为了给救护站送药品解救受伤的战士,在一次行动时被日本鬼子抓捕而壮烈牺牲。因为朱氏祠堂起到了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人多次试图捣毁这个救护站。但金萧支队胜在对周边的地形更加熟悉,并以祠堂为掩护,多次击退凶恶的顽敌,使得朱氏祠堂几次躲过劫难。当时的诸暨县县长祝更生为了表彰抗日英雄们所做出的伟大事迹,题词赠予了“成仁取义”匾额一块。这块匾额目前也被存放在朱氏祠堂之中。

朱氏祠堂中所承载的历代风流人物,名气虽不大,但是他们大多都具备了武士的鲜明特征,他们有着不一般的胆魄与在危难之际勇于挺身而出的精神。朱氏祠堂之中所存放着的匾额,有的陈旧不堪,有的甚至已经完全褪去了字迹,但是匾额之中所承载的朱氏一族的尚武精神,却永不会褪色。

民国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一动,诸暨先动;全国不动,诸暨也蠢蠢欲动。”不论是心怀家国的刚烈女子郑旦,奋起反抗的何文庆,还是朱氏一族的武士精神,都向我们诠释了诸暨人的冲劲与行动力,令人佩服。尚武并非崇尚暴力,并非简单的以暴制暴,尚武是已经融于诸暨人骨血中的一种精神力量,这份力量使他们对事物有果断的判断能力,利索的行动能力,敢闯敢拼,敢作敢当。也是这般与众不同的精神力量,形成了诸暨人独具一格的魅力。

本文从选题、材料到思路都得到“绍兴记忆”研究课题组指导老师俞志慧教授的悉心指导,谨此致谢。

联系方式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电话:0575-88342248
  传真:0575-88348503
微信公众号
关注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 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2号  |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 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