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日常应了解的基本常识:
心理学是一门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的渊源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心理学的英文拼写是Psychology,由希腊文“ψνхо”和“λογια”两个字源组成,前者是灵魂的意思,后者是学问的意思,合起来即“灵魂之学”。十六世纪以前,还没有出现心理学这一名词。尽管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所著的《灵魂论》一书中曾有过对心理的描述,但他把人的心理看作灵魂,并认为植物和动物也有灵魂。直到1590年德国哲学家葛克尔(R·Gockel)首次用心理学这个词来标明他的著作以及德国哲学家沃尔夫(B·Wolff)所著的《理性心理学》(1732年)、《经验心理学》(1734年)问世以后,“心理学”这一名词才得到公认和流行。但当时它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仍旧属于哲学范畴。几千年来心理学一直是哲学的一部分,一直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中。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心理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迅速发展,科学成果不断涌现,这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就是他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成果的总结。从此,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那时开始,冯特的名字就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了。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成了心理学独立的圣地,冯特成了心理学独立的旗手。如果以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作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开始,那么,迄今为止心理学只有一百多年的短暂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相比(如与物理学、生物学等相比),它又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最初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大学科,只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和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需要,许多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才逐渐自成体系,陆续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这些分离出来的学科独立地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又反过来要求人们对自身进行研究。而且,这些独立后发展起来的学科,又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为人们认识自己提供了可能性。心理学即是在这种条件下,在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前人的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咨询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大学生各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尤其是在学习、情绪、人际交往、性以及择业诸方面存在不少心理困惑。大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因此,如何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显得日趋重要。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成绩斐然,学生处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专家一周五天免费为全校学生提供服务。为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决定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这里推出的专栏只是这项活动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广大学子们提供促膝相谈的心灵之窗,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大家把心理保健的钥匙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成立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生理健康可以通过体检来评价,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止的理想标准,可以肯定地说,绝对、永远心理健康的人是没有的,绝大多数人处于健康与不健康的边缘状态,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我国学者根据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提出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志:
①智力正常。心理健康的人的IQ(智能)多数在85~115分之间,能够适应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
②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开朗、满意的情绪状态占优势。
③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者表现在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上。心理健康者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适时作出决定而自觉去执行,还能够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行动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④行为协调。 即人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
⑤个性良好。 心理健康者个性相对稳定,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勇敢、谦虚、诚实、乐于助人。
⑥自我意识正确。 主要指自我批评符合实际,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自尊自爱,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信心。
⑦人际交往和谐。 即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协调,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
⑧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心理健康小常识
心理健康有八大特征:
1、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与意识;
2、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
3、能承受挫折;
4、能较正确的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
5、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
6、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7、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
8、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就是指一切用于防止、减轻和消除心理异常、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措施和方法。
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
第一,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第二,对环境作出良好的适应。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积极参加劳动实践。
第五,积极的休息和参加业余活动。
心理咨询离你远吗?
真正理解心理咨询是什么,必须弄清它不是什么。心理咨询不是肤浅的闲聊或单纯提供信息;不是知识、道理的灌输和苦口婆心的规劝;不是安慰、同情或恐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算命”是不能与心理咨询相提并论的,前者是迷信,后者是科学。
一般来讲,心理咨询是由心理咨询师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它有别于临床门诊那种“以医生为中心,以药物处方为主要手段”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而是“以来访者为中心”,不仅关心“症状”,也关心“原因”,不仅“治病”,还要“助人”,即建立“医—患咨询同盟”,通过一定的会谈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环境,促进其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
心理咨询的取向是“治本”而非“治标”。一般来说,心理咨询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初级目标是消除来访者的心理困惑,中级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我,终极目标是促进来访者的潜力得到发展,自我实现。心理咨询师最关心的是终极目标。
心理咨询不能“包治百病”。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能自动前来求助的人,包括处于正常和异常边缘状态的心理困惑者以及正常人群。可望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际交往、教育辅导、家庭冲突、职业兴趣以及神经症等方面的心理障碍。那些典型的有幻觉和妄想的重型精神病人不是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
每行都有其职业原则,心理咨询师也不例外。首先,要有一颗助人之心为来访者保密,一些损人利己、窥探隐私的小人是没有资格的。其次,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测量技术,能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会谈技巧来解决问题。再次,要有一定的门诊咨询经验。最后,要能随时调整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你处在无目标状态吗?
上大学之前,大学是一盏很亮同时很远的灯,大家在黑夜里,灯是唯一的目标。而无目标状态,就是一天到晚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没着没落。生命就在惶惑茫然中悄然流逝了。
很多低年级的学生都不知自我的目标所在,“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情况并
鲜见,为什么会这样呢?上大学前,衡量我们的标准只有一个——学习成绩;上了大学,才发现还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内容,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不会,和别人的差距还很大,就可能觉得任何目标都达不到了。
找到了“无目标”的根源,就要争取变“无目标”为“有目标”。首先,树立一个短期的目标,积少成多,久而久之,离原来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就很近了。其次,放弃完美的自我设计。在大环境中,完美的自我设计是不存在的。可能有的工作你并不擅长或不适合你,但只要有信心,肯向别人虚心求教,没有办不成的。最后,要容忍自我有一段无目标状态,但这种容忍是积极的,在不知下一步做什么的时候,要先把眼前需要我们做的事做好,完成现在的任务和要求。在做好应该做的事后,你才有资本选择。
心理健康者是要不断适应环境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绚丽多彩。
如何克服自卑?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可以发现自卑的影子,因为生活无法尽善尽美,我们永远无法满足于已拥有的一切,因此,烦恼变得无止境……
也许正因为自卑是如此的常见,它的表现又是如此多样化,以致于有时我们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其实,如果你的自卑仅是偶发的心理体验,而不是长期的心理状态,大可以不必担心,但若是自卑已成为你人格的组成部分和不良情绪的根源,那就会导致人际交往的严重障碍,心理健康也就是你必须关注的问题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后者呢?其实典型的自卑者的心理特征很明显,他们总觉得事事不如人,贬低自己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惯。而且往往有所谓的“鸵鸟心态”:如果觉得自己软弱,多半宁愿去寻求庇护,而不是想办法锻炼得更有适应力。在遇到问题时,或停止努力,寻求捷径,或设法逃避竞争,把肩上重担推给别人,或口出怨言,以博取关怀或同情,甚至认为丢脸而自暴自弃。另外自卑者往往囿于较小的天地,对于他人怀有恐惧或不信任感。一位同学说,他信奉的格言是:他人即地狱,这正是自卑心理的一种变相表现。
那么究竟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结呢?首先是正确看待和客观评价自己。其次,正确看待竞争,不执着于胜败。再就是积极的自我暗示也很重要。而它的关键就是不要在行动之前就去体验遭受失败后的情绪。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要时刻鼓励自己信心十足。不把目标定得太远,在不断获得小的成功中增加信心,克服自卑。
如何消除抑郁?
在很多人看来抑郁就是多愁善感的代名词,其实远非如此简单。过度的沮丧和消沉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杀手。
大学生中间不乏一些落落寡欢的同学,常常自艾自责,或感叹生不逢时。他们因常感抑郁忧伤,不会主动结交朋友,甚至别人采取主动时也会逃避,这在人际交往中是拒绝的信号,以至在人群中受到排挤和忽视,而这又会导致更严重的沮丧情绪,于是形成了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
抑郁会影响工作和学业,它使记忆力减弱,注意力难以专注,而且一个对未来缺乏希望和兴趣的人也很难有精力应付课业上的挑战。
不过对策也是多种多样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有:
一,学会在忧郁情绪产生时转移注意力。一旦产生忧思,要有意识地专注于一些有意义的轻松愉快的事情上,如学习或看电影、听音乐等等;
二,调整生活。如:安排一个作息时间表,使生活有规律,无暇感伤;多结识积极活泼的朋友,多和大家一起聊天、学习活动;不再说抱怨的话,在遇到令你不满的事,试着在一天里不谈它,当一天结束时,你会发现不抱怨原来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三,学会表露自己的情感。人际交往讲究互动,适当地对朋友说说心里话,既可促进情感,又可纾解压力。
四,问自己,忧思的内容是否有根据,朝更有建设性的方向思索。
什么是心身疾病?
生理上的疾病,寻因施治,自然药到病除。但躯体的症状有时会因心理因素引起,若一味寻药,只能是隔靴搔痒。心身疾病,就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情绪活动作为媒介,来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心身疾病与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A型性格者富有创劲,雄心勃勃,竞争意识强,爱显示才能,比较急躁,难以克制,这种人胆固醇、甘油三脂、去甲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素皮质增多,患冠心病的机率会更高;消化性溃疡者性格被动,好依赖,顺从,不爱与人交往,缺乏创造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表现出宁静、敏感、情感不外露、刻板、追求十全十美和洁癖等特点;癌症患者总是克制自己的情感,不善于发泄,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忧郁和失望的情景中。
恶性、负性生活事件也是引起心身疾病的又一重要因素。负性事件是指一些不幸的突发事件或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研究表明,负性事件越严重,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就越大。当然不是每个人在这些生活事件面前都会得心身疾病。患者本身的敏感脆弱体质亦是患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节情绪、改善性格、正确看待负性生活事件、增进体质是应对身心疾病的法宝。
网络综合症
网络已深入大学生的每一个生活角落,我们分享着网络时代所带来的一切新鲜与快捷。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如此迷恋网络,宁愿在网上漫游,也不愿面对同样丰富多彩的生活?
网虫们说: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而这种冷漠让我们感觉越来越孤独,在分数、名次、奖学金、考研、过级、就业等等压力之下,我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网络恰恰提供了一个广博的空间,让疲惫的心暂时得到宁静。他们还说:人们越来越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而作为学生,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奇怪的分数,那就是老师的全部评语。于是我们更愿意去互联网发表真正的原创,然后等待着随时都会有的、而且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评论。
但网络毕竟不是生活,逃避也只能是片刻,最终还是要面对真实的世界。要做到使网络成为自己的工具,不一味沉迷是很重要的。
理智的网民一是要善于运用信息科学,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自身抵制能力。二是要学会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一旦发觉有身心不适应,应及时停止上网,以免有损心理健康。三是多参加学校活动,以及班级活动。注意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调节心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心情。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的因素,以下从内外环境压力和自我强度来分析:
外压力是指外界环境中存在着不良的应激源,形成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和噪音等方面的生理性影响,不良人际交往的心理性影响和有压力的社会性影响。
内压力是指人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如睡眠、营养、运动等生理需要,安全感、情爱、自尊、独立、成就感等心理需要。这些身心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行为的动机不能实现,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内压力加大,以致出现心理异常。
自我强度:自我强度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它与人的遗传、早期体验、压力应对技能、个性发展、认知等多种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