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团学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动态 >> 正文

【人文活动】鲁迅人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2504班第二次读书会开展

发布日期:2025-11-12    点击次数:

2025年11月7日,鲁迅人文学院教育2504班的第二次研究生读书会在人文学院13幢502教室举行,本次活动以《哈姆莱特》为核心书目,由王芳老师带领同学们跳出片段解读桎梏,共同探讨这部伟大悲剧中的爱情与人性。

读书会伊始,王芳老师以开放讨论的方式,收集学生核心疑问:高中选段教学重点如何把握?戏剧冲突如何展开教学?奥菲莉亚之死的深意及爱情在哈姆莱特心中的重量?针对这些问题,王芳老师明确解答:高中教学需规避断章取义,导读课应引导学生通读全本、梳理脉络,可通过情节改写、续写与原文对照的活动,紧扣矛盾解读人物关系。

以此为切入点,王老师深入剖析奥菲利亚与哈姆莱特的情感纠葛。她指出,哈姆莱特对奥菲莉亚的骤然发脾气,与“To be or not to be”的自杀自我矛盾紧密相关——30岁的他在信仰与生存困惑间瞻前顾后,内心挣扎外化为情感疏离。结合“永恒的女性引导我永远向上”的意象,为二人关系解读提供新维度。

首先,王老师通过文本细读,解析奥菲利亚“分花”片段:疯癫中她误认雷欧提斯为哈姆莱特,赠予象征记忆的迷迭香与代表思想的三色堇,流露深藏的情爱与看法。其次,王老师分析了戏剧中另一位女性角色——王后乔特鲁德。她代表着不受规束的自然情欲,一味顺从男性权威的意志。其更与奥菲利娅形成了情欲表现的两个极端:一者放纵直白,一者压抑隐晦。

最后,在语文教学方面,王老师建议语文教师对经典文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节选片段,而是尽可能引领学生回归原文本;摒弃陈旧的 “延宕”“忧郁” 等固化解读角度,转而重点训练学生对情感的敏感度,让他们能从文字缝隙中捕捉人物的情绪脉搏;同时引导学生体察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在沉浸式共情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以此打破教学的刻板模式,让文学课堂充满探究的活力与深度。

在本次读书会的尾声,王芳老师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哈姆莱特》这部经典作品,让我们对其中的爱情与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王芳老师不仅解答了我们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诸多疑问,还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和方法。王老师强调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回归原文本,摒弃固化解读,培养学生的敏感度和共情能力,这对于我们研究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书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洗礼。相信通过这样的读书会活动,我们研究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水平都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未来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到来,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

联系方式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电话:0575-88342248
  传真:0575-88348503
微信公众号
关注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 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2号  |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 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