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团学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动态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水韵嘉兴,文脉传承——绍兴文理学院大运河研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6日 10:32    点击次数:

大运河(嘉兴段)地处江南运河要冲,连接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始建于春秋时期。运河是嘉兴的“母亲河”,孕育万物,润泽众生,是嘉兴百姓情感所系和灵魂深处的烙印。此次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大运河研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师生们走近大运河嘉兴段,先后探访吴越国界桥、嘉兴三塔、嘉兴博物馆、石门和长安闸遗址,触摸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文脉,汲取并传承它的精神力量。

国界桥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师生们开启了嘉兴大运河探访的第一站——国界桥。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6年—前473年,吴越两国曾进行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大战“槜李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这里相传也是吴、越两国的分界线,九里港又称为国界河,河北属吴国,河南属越国,以桥为界,故名国界桥。

旌旗猎猎,旗上分写“吴”“越”二字,仿佛再现了吴越争霸时期那段刀光剑影、波云诡谲的历史。沿着国界河,俞志慧教授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的纠葛,加深了同学们对吴越争霸这段历史的理解。

今存国界桥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桥,中孔镌有阳文楷书“国界桥”三字桥额,据说还有“嘉庆辛未”“里人重建”等字样,一时竟未找到。东西两侧的桥柱上也能隐隐约约看到两幅对联,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风化的缘故,已经无法全部辨析。后经实践团同学查找有关记载,确认为:

东侧联:星映斗牛临鵲鴐,地連呉越判鴻沟。

西侧联:披莱逺溯无餘澤,端委常存泰伯風。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界桥南北桥堍基础的内侧,镶嵌了两尊石像雕塑,南侧是越王勾践,北侧为吴王夫差,庄严肃穆,好似两位王者沿河对峙,永远守护着各自的疆界。远望国界河与古村,两国争战、两军搏杀的惨烈场面和远远传来的厮杀声仿佛正呈现在人们眼前。


嘉兴三塔

离开国界河,实践团又来到大运河嘉兴段沿岸的标志性建筑——嘉兴三塔。

走进三塔公园,实践团师生们首先看到的是一道牌坊,牌坊的匾额上题写着“茶禅夕照”四个大字。牌坊后面是三座并峙的宝塔,俗称“嘉兴三塔”。从远处看,嘉兴三塔就像三根纤石,具有鲜明的特色。像嘉兴三塔这样三座塔并置的塔式建筑国内罕见,一般多为单塔或是双塔。

三塔初建于唐代。据《至元嘉禾志》记载,此处原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船经过常出事故,人们推测潭中有白龙兴风作浪,唐代一位高僧云游至此,运土填潭,建塔三座,以镇潭中白龙。实际上,三塔起到了航标的作用。运河北流至此,水流湍急,船工远远望见三塔,便会谨慎行驶船只,平安经过。可见三塔对大运河的重要作用。唐代以后,嘉兴三塔几经兴废,清光绪二年(1876)曾重建一次,现三塔为2000年重建。

“三塔参差立,千帆次第回。”旧时的嘉兴三塔见证了古运河的繁华。如今,重建后的三塔继续见证着运河以及嘉兴的繁荣发展。

嘉兴博物馆

临近中午,实践团师生们走进嘉兴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探索嘉兴历史长河的时间之旅。

嘉兴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建筑造型为船型。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巨大的螺旋状物体——“塔刹”。它犹如一根“定馆神针”,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让所有参观者仰望这源远流长的历史。

展览区设有“禾兴之源——嘉兴的史前文化”“沃土嘉禾——历史时期的嘉兴”两大基本陈列及书画等专题陈列。“禾兴之源——嘉兴的史前文化”以马家浜、崧泽、良渚三大文化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嘉兴史前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历史文化。“沃土嘉禾——历史时期的嘉兴”分秀水如歌、滨海泽国、嘉禾飘香、繁庶市镇、文风鼎盛、风雨南湖等六个部分,以文物、图版和场景相结合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嘉兴从吴越时期到唐宋元明清等各时代的发展变化过程,见证了嘉兴的“成长”。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的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万国来朝”的东方国际大都会,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隋唐大运河的终点。“长安三万里——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引得实践团师生们驻足良久。展厅内摆放着青瓷八棱瓶、鎏金莲花形银器、三彩骑马击鼓俑、各色胡人俑、一佛二菩萨塔铭等120件具有典型盛唐气象的珍贵文物,将唐代都城长安的生活画卷徐徐展现,同学们也从中领略着名都长安的繁盛气象和非凡魅力。事实上,这份繁华与江南财赋经由运河向北方政治中心源源不断的输送休戚相关。

石门

京杭大运河在桐乡石门镇有近120度的大转弯,人称“石门湾”。石门亦是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的故乡,其一生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运河文化的浸润。其中他在《辞缘缘堂》中曾写道:“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

全馆共分为丰子恺漫画馆、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和廉政漫画馆三个部分。馆前还铸有丰子恺先生全身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家俞剑坤为纪念丰子恺先生诞辰115周年所作,庭院内还有丰子恺先生的弟子、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先生所书写“高风亮节”石刻。进入展厅,丰子恺先生一生的经历展现在实践团成员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丰子恺先生人生的起落和特有的文学艺术成就。

离开丰子恺纪念馆,走过木场桥,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石门。相比于其他古镇,石门的古迹已经荡然无存,鲜少有人参观,唯有近年新立的一块“古吴越疆界”石碑,可以让人发些思古之幽情。相传春秋时吴越在此接壤,越王勾践垒石为门,以为屏障,镇名由此而来。俞志慧老师还向同学们提出以此为界究竟哪边是吴国疆界哪边是越国疆界,引发同学们对历史的思考。

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

离开石门,实践团成员们迎来了本次大运河嘉兴段研学的最后一站——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

全馆以大运河遗产点长安闸为最重要的展示内容,实物呈现了长安坝考古成果,并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和数字沙盘等,深度解析并直观再现了“三闸两澳”的水利工程操作原理,以及历史上长安镇闸坝纵横、车船喧嚣的繁华。“斗门贮净练,悬板淙惊雷”,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笔下的长安闸,生动记载了当时的水运盛况。

展示馆里,最吸引人的,当属“三闸两澳”的工作原理,正是它保证了上河下河船只的往来。对于长安闸的具体运行过程,日本僧人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一书中就有具体的描述,“申时,开水门二处,出船。船出了,关木曳塞了,又开第三水门,关木出船。次河面本下五尺许,开门之后,上河落,水面平,即出船也。”吴盾也说“它的原理就像今天长江三峡船队过船时候的原理一样,船队在不同水位之间翻越,三个闸门形成两个水势,可以使不同水位平起平落,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的先进”。长安闸的建设运转,毫无疑问蕴藏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运河的开通,打破了嘉兴长期偏居江南一隅的封闭状态,这条流淌千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嘉兴的繁荣与发展,确立了嘉兴 “左杭右苏”“南北通衢”的运河古城地位,并以其独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与蓬勃的活力。经过此次研学,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大运河研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运河的关键价值和重要地位,坚定了自己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使命担当。作为人文学子,更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得感悟:

袁琪:游学的最后一天,我们回到了浙江,探访吴越争霸的旧址——国界桥。国界河的岸边陈列着记载伍子胥和吴王夫差等人的生平,在俞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对当时的那一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走近国界桥,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两樽石像两两相望,八百年的岁月,仇恨与诡计消弭,留下的是怅惘与追忆。正如清代文人姚嘉鼇的《梅溪櫂歌》“经霜乌桕赤于枫,古战场边一望红。听说春秋分国界,小桥流水画西东。”吴越之争的历史随着流水远去,我们也继续着前进的脚步,寻迹三塔,探索嘉博,最后,来到了丰子恺故居——缘缘堂。“人生短,艺术长”,这是丰子恺的美学观点更是其人生观点。在丰子恺的画笔下,我们深切感受到儿童的稚趣与生命的活力,也教会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管丹琳:

在我们实践团的最终篇章,嘉兴以其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风貌迎接了我们的脚步。首站,我们踏入了旗杆下村,那里的国界河与国界桥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引领我们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吴越争霸年代。站在河畔,对岸朦胧,思绪却已飘远,仿佛化身为越国的勇士,隔岸遥望着强盛的吴国。桥上,勾践与夫差的雕像静静伫立,历经数百载风霜,依旧以无声的姿态诉说着那段不朽的传奇。

随后,我们的足迹延伸至三塔之下,这些古塔不仅是昔日镇水祈福的象征,更是大运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见证了无数船只的往来与时代的变迁,成为了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旅程的尾声,则定格在了海宁长安闸的治水智慧前。在这里,“三闸两澳”的古老治水技术让我们惊叹不已,它不仅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确保运河畅通无阻的巧妙设计。站在这里,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船只穿梭的繁忙景象,以及那份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执着追求。

此次嘉兴之行,不仅是一场对历史的追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从国界桥的历史沉思,到三塔下的文化探寻,再到丰子恺故居的艺术熏陶,直至长安治水的智慧启迪,每一步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林奕馨:

“水隔王分吴与越,桥通百代自春秋”。洪合镇国界桥两岸碧草连天,水波于桥底波澜不惊,时光似乎在此凝结。静驻在这座象征吴越分界线的老桥上,吴越携李之战的浩荡场景历历在目。昔日两王的边境之争于今日却落成对坐相视的和平之景,不能不教人唏嘘历史烟云,沧海桑田。在国界桥上,不仅上演着宏伟壮阔的历史故事,再现秀洲的往昔岁月,更为今人泛起吴风越韵,触摸古老文脉。

长安闸沟通上塘河和崇长港,是中国大运河中唯一采用联合运营模式的闸坝。下午参观的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从长安闸出现的背景、功能、运作机制、重要意义等角度,融合现代科技技术,将长安闸的故事娓娓道来。此展使我更深领悟到闸坝是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大运河漕运、贸易、航运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我也将学习古人创新求实的科技精神,积极运用到生活和实践当中。


联系方式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电话:0575-88342248
  传真:0575-88348503
微信公众号
关注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 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2号  |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 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