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数字人文拓宽越文化研究——记包弼德教授“用数字人文研究绍兴历史”讲座心得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4日 08:57    点击次数:

    112日下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查理斯·H·卡威尔”讲席教授包弼德教授访问我校,并作了“用数字人文研究绍兴的历史”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李圣华教授主持。

    包弼德教授做客风则江大讲堂第347

    包弼德教授从数字人文的基本概念入手,阐明数字人文相较于传统人文更加充分地利用了数字资源,用计算性方法查找、提取和分析数据,把数据可视化,以创造新信息。包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简称CBDB)。他明确谈到,CBDB是关系型数据库,而不是人物传记辞典,它将零散的轶事有规律地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庞大的数据库。人物与其社会关系、住址等众多信息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系统的社会网络分析图,这为历史人物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又可靠的方法。此外,他截取部分人物的社会关系网络图与绍兴的某些历史变化图,直观说明CBDB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如:王守仁的人物关系图以及绍兴历代举人、进士的平均年龄等。

    当大屏呈现出一张张信息网状图时,海量多元、关系清晰的数据图将浩瀚庞杂的信息可视化,将厚重的绍兴历史以直观的数字呈现在大众眼前,让人眼前一亮。这充分达到了包弼德教授等人研究数字人文的期许,即能为研究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进行海量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包弼德教授作为著名的中国历史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唐宋元明思想史、数字人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早在2019年,他便受邀参加了清华大学《数字人文》的创刊仪式,接受了相关采访,并在采访中提出了对于“数字人文”的看法。第一,数字人文是对传统人文研究的深入和拓宽,而非取而代之。第二,数字人文研究必须协同开展,比如CBDB的构建就运用到两种数据库——“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第三,当下的数字人文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对于研究者而言,如何进一步推进数据库的细量化处理,如何处理好数据研究成果与大众使用效率的关系,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正在从事数字人文领域积极实践,并试图借助数字人文拓宽越文化研究的大学生团队,我们仍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探索。“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的机遇与困难并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任重而道远。包教授2019年的采访回答与本次讲座的内容对我们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使我们能够从中充分汲取到“数字人文”研究与越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在收获中思考,在挑战中前行。

    在包教授的启发下,笔者对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拓宽越文化研究做出了五点思考:

    其一,要打破固有理念,日日自新,与时俱进。数字人文是一项文理交叉的跨学科创新型研究领域,其兴起绝非偶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逐渐成为人文研究领域新的热点。

    基于此,在数字科技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对传统的人文历史研究而言,搭乘数字技术的东风,也有利于其在新时代重焕活力。越地先人创造了远古文明,仅仅是越国古都,自建城至今,已经超过了2500年。历经几千年的沧海桑田,绍兴这块宝地孕育出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的越文化。数字文化兴起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翻阅、检索并归纳传世典籍,传统研究者难以从宏观视角把握越地文化的整体性特征。随着新时代新技术的到来,古籍文献也期待着一个契机,在大众面前大放华彩。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固有观念,不囿于传统的研究方式,大胆开拓,利用科技力量为人文研究(包括越文化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其二,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探寻双赢道路,以科技力量赋能越文化研究。从空间层面来说,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越文化研究逐渐变得可视化、人性化。传统的“一对一”研究方式借助数字技术转型升级,发展成为“一对多”模式,交互性不断增强。譬如,为了继承鲁迅文学这一重要的精神符号,绍兴市连续十年举办文学论坛“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借助数字传媒工具,线下的学术讨论能够通过实时直播、新闻报道等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更多人深入了解鲁迅文化,让鲁迅精神在新时代跃动起来。在“大师对话”这一典型案例中,数字技术打破了文化传播壁垒,拉近了文化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理念做出的积极回应。

    从时间层面来说,数字人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越文化研究的效率。在现有的数字人文领域里,数字技术极大地发挥了其可编程性、自动化、高效性、精确性和可靠性等特质,为人文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成千上万的古籍经典得以借助数字资源进行储存,由此形成庞大的数字文献库,包弼德教授团队研发的CBDB数据库便为越文化研究省去了不必要的时间、资金、人力成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三,要勇于接受批评,及时修正错误,在合作中实现持恒发展。包弼德教授在讲座中提到,CBDB的建构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不断更迭升级的工程,他们将不断推进CBDB数据库的多维度优化,使CBDB的机制体制趋于完善。此外,包弼德教授与王宏甦先生还听取了在场观众就CBDB构建提出的意见,也非常期待大家能够与CBDB团队进行交流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包弼德教授提出,CBDB旨在收集文献里的事实陈述,但是通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部分文献传记资料也存在不准确性、主观性过强,甚至带有偏见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者注重文本的遴选,发现错误后及时追溯并修正。越文化研究也要坚持动态发展,不断进步。我们首先要做好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使文献资料无限趋近全面、客观、真实、可靠,从而为数字化储存与使用提供便利性与准确性。同时,越文化研究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数字人文研究者若想以数字科技推动越文化发展,必须培养通力合作理念,彼此间勠力同心,赓续越文化发展。

    其四,要迎难而上,灵活解决困难,养成学术研究的“强心脏”。CBDB数据库是包弼德教授与许多权威学者自1970年起潜心钻研的成果,庞大的网站数据背后是无数人的心血与精力。包弼德教授在2019年的采访中提及,除了技术方面的困难,资金问题也是一个大考验,但他们从未放弃,不断寻求合作,进行跨区域、跨国际的交流,最后成功搭建CBDB,实现了“给学者们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并且可以把中国的历史地名正确地映射在地理底图上”这一初衷。作为新兴的数字人文研究团队,我们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克服越文化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努力打造越文化研究的资料数据库平台,为越文化的传播、使用提供便利,并助推越文化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五,牢记初衷,以越文化内涵研究为重,以科技力量为辅。“数字人文”的发展意味着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在推动数字人文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对技术盲目崇拜,迷失研究方向。在使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本资料,始终将“数字人文是人文研究领域的拓宽发展而不是代替发展”铭记在心。不能空有华丽的数字衣冠,仍要秉持刻苦钻研的学者精神,努力思考学术问题。正如包弼德教授多次强调的那样,自己并非数字人文学者,而是历史学家。在享受数字技术对越文化研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根据所得数据,自觉对越文化的人文历史与精神内核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忘记越文化的发展深深扎根在越地人文内涵的土壤里。

    概而言之,“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不仅为越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工具、新方法,改变了以往越文化研究的范式,也提升了越文化的可视化和沟通效果,促进了越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跨界合作。数字化时代使得越文化研究可以依靠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数据驱动的研究从数量化的角度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以及文化和社会的变迁范式。数字人文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应有之义,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我们从本次专题讲座获知了CBDB数据库的高效便捷,以及“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这将激励我们进一步创新越文化的研究模式,向实现繁荣数字文化的目标不断迈进。(本文作者:汉语言225曾幼玲,汉师213应睿,汉师221陈若璇,汉师221郦子涵)

    (本文学习心得指导教师:方曙琴)

    本文作者与包弼德教授的合影

     

     

     

     

     

     

     

     

    联系方式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电话:0575-88342248
      传真:0575-88348503
    微信公众号
    关注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 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2号  |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 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