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在越文化研究院学术报告厅,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可斌教授为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谈谈古典文学研究应具备的几种意识》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叶岗教授主持,潘承玉教授、李秀明教授等学科老师以及人文学院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围绕古典文学研究之意识这一主题,廖可斌教授的讲说主要分三层铺衍展开。
首先是文献意识。廖可斌教授指出我们要重视文献的作用,即我们应在全面搜集材料,或发现新材料的基础上,抓住某个问题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上世纪80年代的重理论倾向不同,从文献出发,在当下已经是一种受到推重的学术研究路径。指明观点后,廖可斌教授以徐渭、汤显祖为例,阐明了如何由一个中心点出发去旁及周遭,进而完善我们的层层的学术同心圆;以《红楼梦》之不同稿本、《窦娥冤》在《元曲选》及《古名家杂剧》中的不同记述为例,阐明了原始文献的重要性;以归有光与唐宋派之间的关系为例,阐明了接触材料的必要性和改建现有文学架构的可能性。
其二是理论意识。在看到文献基础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理论的作用。在此,廖可斌教授列举了部分对他影响至深或是值得推荐的一些书目,主要有:《马恩选集》、黑格尔的《美学》和《历史哲学》、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郭绍虞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不仅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等理论值得重视,甚至离文学更远的经济学理论也能给我们以启迪。廖可斌教授将理论比喻为我们借以分析文本的“工具”,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接触理论以丰富我们的“工具箱”,这样,在面对文本时我们便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解读方法。
其三是写作意识。文章是我们表达思想观点的重要形式,在写作方面,廖可斌教授简明地点出了五个关键词:准确、规范、简洁、有力、生动。在关键词的解释上,廖可斌教授或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或向我们介绍学界典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写作的要义。
廖可斌教授的讲座,围绕一点三层穿插纵横,观点犀利,论说有据,而其中又往往间以幽默话语,尽显学家风范。讲授完毕,学生们进行了热情的发言提问,与廖可斌教授的互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最后,在叶岗教授的主持下,讲座圆满结束。此次讲座,廖可斌教授为学生传授了宝贵的学术经验,进一步明晰深化了学生对学术的认识,也为我们学院的学科建设注入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