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新团队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创新团队 >> 正文

中国语言文学与越文化创新团队简介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11日 00:00    点击次数:

绍兴文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与越文化研究”创新团队有以下一些平台: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省级A类重点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越文化研究中心”、

绍兴市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团队负责人俞志慧

一、团队目前已形成五个研究方向:

1. 古文献与古汉语。本方向从事古典文献文本的研究,同時整理与研究古越地方文献。

2. 中国古代各体文学。本方向有两部分研究力量,分别主攻古代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特别用力于越地文学的研究。方向负责人和叶岗是省“十一五”学科组专家。

3. 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本方向注重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二是现当代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省鲁迅研究会就挂靠在本方向。

4.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本方向关注语词运用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侧重在越地方言研究。本方向聚集了省语言学会的副会长和多名理事。

5.中外文学关系。本方向的研究对象是:西方文学、比较文学、越地翻译家研究。

二、优势特色

1.梯队、学历结构合理。团队现有成员32人,其中教授15,副教授12;博士1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151”人才4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十一五”学科组专家3人,市领军人才2人,市拔尖人才2人,兼职博导1人,硕导12人。

2.研究成果突出。承担《古“语”新研》、《国语韦昭注辨正》等国家社科项目5项,《越文化通论》等省部级项目30项,厅市级项目16项;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等2项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5项成果获省哲学社科成果奖,厅市级奖励20多项。在境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45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18篇;出版学术著作23部,译著7部,教材5部,论文集多部。

3.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团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其中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和省一等奖多次;学生出版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550多篇、部。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107人。团队中有13人与浙大等校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8名。

4. 突出越地语言文学研究。越文化源远流长,是别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团队发掘、传承、研究越文化,在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方言、陆游、鲁迅、周作人等研究领域已产出了规模性的成果。

5.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本团队主办和承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12次,邀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帕黙克以及杨义、刘跃进、章培恒等一批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团队成员出访境内外讲学多次。

三、创新之处

1. 创新学术研究。首先,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如上古“语”类文体研究、南明文学研究、中古英语文学研究,本团队成员开创了这些新的领域,三者都得到了国家社科规划办的资助,其中陈才宇的《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三等奖;其次,推进学术理论不断深化,刘家思将戏剧形态学与剧场性引入曹禺研究,也获得了国家社科规划办的资助;第三,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团队成员从越文化的视野研究唐宋文学、研究鲁迅,成果得到了学界的肯定。

2.依托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积淀,将基础研究与社会应用相结合,并用这些研究成果服务地方。本团队对越地名人特别是鲁迅、越地文献、越地文学艺术、越地方言等有长期深入的研究。

3.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性强、能力出众的复合型人才。

四、目标与计划

创新团队建设将与本校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建设同步进行,争取经过3年努力,把本团队建设成为研究特色鲜明、梯队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1.在几代人积累的基础上,整合学术界相关力量,把团队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鲁迅研究中心、越地典籍整理中心、越地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为浙江文化大省和绍兴文化强市建设服务。

2.扎实研究,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加强队伍建设,在越地语言文学、典籍整理、鲁迅研究等方面培育出全国知名学者。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对留学生的培养力度,更好地为开放的绍兴、开放的浙江输送人才,报答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方式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电话:0575-88342248
  传真:0575-88348503
微信公众号
关注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 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2号  |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 位客人